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的北京城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。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,但这个庞大的帝国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落幕,当时的人们还无法预料。
此时的明朝,内忧外患已经积重难返。崇祯皇帝虽然勤政,但面对天灾人祸、官僚腐败和农民起义的多重打击,他的努力显得杯水车薪。在北方,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如破竹;在关外,满洲八旗虎视眈眈。明朝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,随时可能沉没。
然而,谁也没想到,这个延续了276年的王朝,会在接下来的四天里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突然崩溃。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推翻它的主力军,李自成的起义军,在攻入北京的过程中仅仅牺牲了一百多人。这样的效率,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。
李自成崛起
要理解这场惊人的胜利,我们得先看看李自成这个人。他原本是陕西米脂县的一个驿卒,相当于现在的基层公务员。明朝末年,财政困难,朝廷大规模裁撤驿站,李自成因此失业。这个决定,后来被证明是崇祯皇帝最大的失误之一。
展开剩余78%失业后的李自成走投无路,最终加入了农民起义军。他最初在高迎祥麾下效力,因为作战勇猛,很快崭露头角。高迎祥死后,李自成接过"闯王"的名号,成为起义军的领袖。
与其他农民军领袖不同,李自成有两个显著特点,一是他提出了"均田免赋"的口号,深得贫苦百姓支持;二是他的军队纪律相对严明,严禁抢劫百姓。这些政策让他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
到1643年,李自成已经控制了陕西、河南等地,并在襄阳建立了政权,国号"大顺"。此时的明朝,就像一棵被白蚁蛀空的大树,只差最后一击就会轰然倒塌。
势如破竹
1644年农历三月十五日,李自成的大顺军抵达北京西北的居庸关。这里是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,但守关的太监杜之秩和总兵唐通几乎没做抵抗就投降了。这个细节暴露了明朝的核心问题,人心散了。
三月十七日,起义军开始围攻北京外城。讽刺的是,守城的太监曹化淳直接打开了广安门,让起义军长驱直入。当时北京城有近十万守军,但大部分士兵已经几个月没领到军饷,根本不愿卖命。更荒唐的是,当夜崇祯皇帝敲响紧急朝钟召集大臣时,竟无一人前来,这个王朝在最后时刻,连体面的告别都没有。
三月十八日夜,崇祯在煤山自缢。临死前他留下遗书,"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。"而就在同一天,李自成的先锋部队从正阳门进入内城,整个过程只遭遇零星抵抗。根据《明史》记载,大顺军攻占北京的战损仅有"百余人"。
为何败得如此之快
一个延续276年的王朝,为什么崩溃得这么突然?表面看是李自成军队的强大,实则明朝早就从内部烂透了。
首先是财政崩溃。由于连年战争和天灾,明朝国库空虚到连守城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。当李自成包围北京时,崇祯向大臣们借钱筹饷,结果满朝文武都在哭穷。可后来李自成抄家时,却从这些官员家里搜出七千万两白银,相当于明朝十年的财政收入!
其次是体制失灵。明朝后期,皇帝与文官集团严重对立,崇祯在位17年换了19个内阁首辅。当起义军逼近时,北京城的防御竟交给一群太监负责,专业将领反而靠边站。这种制度性腐败让王朝失去了应对危机的能力。
最致命的是民心尽失。李自成的军队经过河北时,老百姓夹道欢迎,有人甚至主动带路绕开明军防线。而明朝守军纷纷倒戈,连皇宫侍卫都跑光了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个政权已经彻底丧失了执政合法性。
黑色幽默
攻占北京后,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,但大顺政权只维持了42天。这个细节充满了历史的反讽,推翻明朝用了4天,而新政权比旧王朝死得更快。
李自成犯了一系列致命错误,他纵容部下拷掠明朝官员,把原本可能支持他的士绅阶层推向对立面;他对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处理失当,最终逼得吴三桂引清兵入关;最糟糕的是,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,将领们忙着抢女人分钱财,完全忘了关外还有虎视眈眈的满洲八旗。
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,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,仓皇退出北京。一年后,他在湖北九宫山被村民误杀。而取代明朝的,是另一个更强大的王朝,清朝。
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替告诉我们,摧毁旧秩序或许只需要几天,但建立新秩序往往需要几十年。李自成能创造"四天灭明"的奇迹,本质上是因为明朝早已是一具空壳。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,当所有人都知道船要沉时,它沉没的速度往往快得超乎想象。
发布于:江西省